議政殿上。
群臣各自奏上所請之事,眾人對西昌向大齊求和之事提出了各種想法,都說是皇帝圣明,天佑我大齊。
皇帝的心腹大臣們默契地對沈家祖孫即將抵達京城之事閉口不談。
只有幾個把清正廉明看得比自己性命還重的官站出來說:老臣有本啟奏!沈十雖為一介女流,但此女能征善戰,不僅解了西疆之危,還反攻至西昌境內,拿下了遇水城,此乃天生的將帥之才,雖有過,但更有功!
皇上,沈毅一輩子都守在西疆,即便是要問他的罪,也要念及他勞苦功高,沈家滿門戰死沙場,體恤一二啊!
皇帝坐在龍椅上,聞就皺起了眉頭。
作為皇帝心腹的李相見狀,立即開口反駁道:徐大人的意思是只要有功,就可以抗旨不遵連奪兵符,擅自領兵這種事都可以輕易原諒了
徐大人連忙道:老臣絕無此意。只是西疆當時情況危急,將在外,難免事急從權。
可沈十不是將!李相道:沈十只是一介女流,她只是沈毅的外孫女,沒有半點官職在身就敢做出大鬧都護府,搶兵符、殺都護這樣的惡行,可見沈家在西疆一家獨大到了何種地步你身為官,不參沈家,反倒在這替沈家開脫,徐大人,你這清正的官,如今看來也不怎么清正!
我看李相是公報私仇,京城之中誰不知道丞相府的二公子覬覦沈十,反被打成了廢人李相現在口口聲聲說沈十做的是惡行,你怎么不想想西疆的百姓是誰護住的我大齊的國土是誰爭回來的
徐大人做了那么多年官,中氣十足,一句句問的李相臉色越發不好看。
李相道:正因為有徐大人這樣的人在,沈十才敢那般胡作非為,兵符是何等重要的東西若她手持兵符帶兵攻打的不是遇水城,而是京城呢到時候皇上的安危、你我的安危誰能保證
徐大人氣的臉紅脖子粗,沈家人絕不會做亂臣賊子!
李相道:誰能保證你嗎誰說了都不算數!
這話正稱皇帝胸懷。
皇帝元嵩年近五十,登基為帝二十多年,早已經沒了年輕時的壯志豪情,特別是三年前被敵國所擒差點死在異鄉,回來之后越發地縱情享樂,不問朝政了。
今日修皇陵,明天修宮殿。
后宮嬪妃成群,奢靡無度。
這位徐大人平日里沒少參李相,連皇帝也頂撞過數回,每每都是口若懸河,一副你不聽我就撞柱的架勢。
今日為了沈家祖孫,卻被李相噎了個正著。
真是難得一見的場面。
元嵩原本急著下朝去聽戲,見徐大人被噎,又多了幾分興致,成王,你覺得沈家祖孫可否功過相抵
被點到名的成王元明心里咯噔一下,應聲出列,兒臣……兒臣以為還是得先見到沈家祖孫,問明緣由,確認此兩人所行之事,再論功過。
元明是庶出的皇子,年近三十,前幾年封了成王,原本早該去封地的,但他生母這兩年身子不太行了,怕他這一去就看不到最后一面,所以一直逗留京城。
成王為皇帝長子,但生母出身卑微。
元啟為次,卻是中宮嫡出。
這次去遇水城接受西昌的求和,皇帝派了元啟去,成王這個做大哥的反而留在京城,天天聽大臣們吵如何處置沈家祖孫。
李相一黨恨不得沈家祖孫被處死。
清流一黨則認為沈家祖孫罪不至死。
皇帝聽到沈家祖孫這幾個字都煩,面上卻要擺出一副公正嚴明的樣子,時不時抽問幾個皇子和大臣們。
盡說些廢話。
元嵩不滿成王的圓滑。
元明聞,額間頓時冒出汗來,低頭道:兒臣愚昧。
元嵩又點了其他幾個皇子和大臣,問他們有何看法。
皇子們為求順應帝心,說的都是些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