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可立,字禮卿,河南歸德府睢州人。
其先祖袁榮因隨明太祖征戰有功,被封為睢陽衛世襲百戶。
明中后期衛所制度名存實亡,袁氏一族放棄軍戶踏上科舉之路。
萬歷十七年袁可立考中進士,天啟二年四月以右僉都御史身份巡撫登萊。
在袁可立巡撫登萊前,遼東九成之地已落入建奴手中,明軍只能依靠關寧錦防線固守。
(關:山海關,寧:寧遠,錦:錦州。)
袁可立巡撫登萊后與孫承宗,李邦華,畢自嚴,毛文龍,沈有容,張盤等人互相策應,以攻代守。
(袁可立主持大局,孫承宗負責在寧錦一帶牽制,李邦華和畢自嚴負責后勤,毛文龍與沈有容,張盤負責前線作戰。)
袁可立先是打造戰船,然后使用戚繼光水軍習陸戰的方法訓練水師。
短短幾年打造戰船四千艘,并有五萬擅長陸戰的水師官兵(登萊新軍前身)。
從天啟二年出任登萊巡撫,到天啟四年五月離任期間。
袁可立使用登陸作戰的方式不但收復了整個遼南(遼東半島),而且成功策反了努爾哈赤的女婿劉興祚。
尤其是登陸作戰的水師,利用遼南復雜的地形打了七場大仗,七戰七捷。
小仗數百次,明軍罕有敗績。
打的努爾哈赤和八旗兵懷疑人生。
明朝內部公文稱此為設鎮以來未有之捷也。
前有孫承宗的關寧軍,后有袁可立的水師,兩面受敵的努爾哈赤不得放棄進攻,轉為龜縮防守。
遼東局勢倒向大明!
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聯系刪除
但是
大明朝廷內部亂了。
袁可立的至交好友高攀龍被迫害致死。
同時他也被御史們冠以‘勞而無功’的罪名進行彈劾。
為了避免內耗和掣肘,袁可立決定辭官。
天啟還算有識人的本事,不允許他離任。
數次辭官不允后,朝中奸臣開始在各方面為難袁可立和登萊水師,天啟無奈只能奏準。
緊接著。
天啟五年,孫承宗舉薦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由于情報出錯,在柳河之役中失利,死傷四百余人。
當時關寧軍戰兵七萬五千人,加上守軍總數高達十四萬。
按理說死傷四百人無傷大雅。
朝中奸臣為了扳倒孫承宗,宣稱十萬遼軍全軍覆沒,并且彈劾孫承宗有謀反之心。
孫承宗本就對朝中局勢感到失望,再加上天啟為了節省開支讓他裁軍,于是一氣之下上疏辭官(嚴格來說是被迫辭官),
袁可立和孫承宗離任后,總兵沈有容心灰意冷,跟著一起離職。
關寧軍和登萊水師軍心渙散。
隨后。
大將張盤于南關之戰戰死,毛文龍被袁崇煥誘殺。
整個遼東形勢急轉直下,直到己巳之變時徹底崩盤。
縱觀全局。
袁可立在任時明軍打的建奴滿地找牙,甚至有收復遼東之勢。
離任后明軍處處被動,不但不敢主動進攻,甚至防御戰也一敗再敗,有生力量被建奴步步蠶食,直至無兵可用。
前后情況天差地別,可見袁可立作用之大。
滿清為了掩藏這段歷史,不給袁可立,毛文龍以及劉興祚立傳。
后來徹底撕破臉,索性用文字獄的方式將袁可立徹底封殺。
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,所有與袁可立有關的書籍文章全都被禁。
類似遭遇的還有岳飛,雍正四年岳飛被移出廟中,捧關羽貶岳飛。